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十二五末,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交織,面臨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等多重挑戰,加上全球經濟與貿易保持低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
針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國家提出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發展思路。圖1所示是近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下一年工作確定的主題。
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調控從十二五末的“穩增長”逐步調整為十三五的“調結構”,主要政策舉措包括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高質量發展理念之后,進一步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面推動經濟、城鄉、區域、社會多個領域協同發展,并在調結構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十三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年綱領,從經濟、社會、政治、生態、文化等多個方面提出了五年發展目標,經濟方面規劃指標完成情況能夠大致反映我國經濟當前經濟發展態勢。表1所示是截至2018年十三五規劃經濟發展指標的完成情況。
經濟增速符合預期,但服務業增長滯后
國內生產總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城鎮化率等指標均超過了或者符合規劃預期,其中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90萬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速大于6.7%,超過了規劃預期,反映了我國經濟增長基本企穩,穩增長取得了成效。但由于中美貿易戰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穩定因素,2019和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大概率低于規劃預期。
此外,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不及預期,按照規劃目標,2016~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年均增加1.1個百分點,而實際上,到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較2016年增加了1.7個百分點,較規模預期低了1.4(3.3-1.7)個百分點。
研發投入強度增長與目標差距較大,其他指標基本超過規劃預期
研發投入強度偏離目標,一方面在于國內生產總值快于預期,科研經費按計劃預算投入,跟不上經濟總量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科研投入的力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互聯網普及率在2018年已經大幅度超過2020年的規劃目標,反映近年中國互聯網發展速度遠超預期,但也顯示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規模紅利已經接近尾聲,未來將進入存量市場爭奪的階段。
金融去杠桿對金融業造成打擊,影響了服務業發展速度
圖2所示是近年服務業不同細分行業發展狀況。可以看出,近年來由于受到國家去杠桿以及加強金融監管的影響,金融行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明顯下降,從2015年的8.44%下降到2018年的7.68%。
鑒于目前國內金融風險仍然較大,加上美聯儲利率前景的不確定,預計十四五時期,國家將繼續保持對金融業較強的管控力度,進而平衡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發展關系,金融業仍將受到影響,發展前景不佳。
現代服務業成服務業增長核心動力
近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信息服務和商務租賃等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其中信息服務業2018年占GDP比重為3.6%,較2016年增加了0.7個百分點,已經成為我國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
預計十四五期間,隨著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的新行業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以信息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從前面分析可看出,調結構是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題,其完成情況將是國家實施十四五戰略部署的重要依據,從近年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經濟調結構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重要表現在:
動力結構方面,經濟增長動力逐步從過去的投資拉動向消費驅動轉變
2018年最終消費對GDP的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6.2%,已經連續四年超過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消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以及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的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壓縮,深度挖掘國內消費市場將是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
產業結構方面,近年中國加快落后產能淘汰步伐,產業結構調整效果顯著
2018年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8%,其中煤炭開采產能利用率為70.6%,鋼鐵冶煉產能利用率為78%,較2016年有明顯提升(圖4)。
但根據國際經驗標準,產能利用率低于79%是屬于產能過剩,因此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距離合理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持續推進傳統產能的改造升級仍將是重要任務。
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保持了較為良好的發展勢頭,2017年營業收入達到15.9萬億,同比增長3.6%,高于同期工業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圖5)。其中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發展最為迅速,電子信息制造業2017年營業收入較2009年增長2.28 倍,是高新新技術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領域。
債務結構方面,債務風險得到控制,但債務規模增長仍然較快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對企業債務風險的管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得到控制,從2013年的最高點下降到2018年的56.53%,國有企業資產負債也得到有效控制,從2013年的最高點下降到2017年的60.53%。雖然企業負債率得到控制,但全國非金融部門杠桿率仍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中國非金融部門杠桿率為261%,較2017年增加了8個百分點,其中家庭杠桿率增長過快,反映個人信貸風險較大。
需要指出的是,住房貸款是導致家庭杠桿率快速增長主要原因,五大銀行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末,住房貸款占個人貸款的比重在60~80%之間,占個人貸款的絕大部分。
城鄉差異逐步得到改善,但差距仍然較大
近年來,中國城鄉收入相對差距呈現縮小趨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014年的2.75下降到2018年的2.68,城鄉差距得到改善。
但需要看到的是,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的絕對值仍然較大,而且呈現擴大的趨勢,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推進鄉村振興仍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
區域產業依然巨大,且有擴大趨勢
中國區域發展水平差距較為明顯,東南沿海省份,如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份的人均GDP已經超過13000美元,按照國際經驗,這些省份已經步入后工業階段,而中西部多數省份人均GDP在7000~1000美元之間,還存在工業化的中后期。
各省發展水平的差異反映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而且區域之間發展水平差距過大也將嚴重影響資源在區域之間的調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
十三五期間,國家從基本經濟制度、產權制度、市場機制、財稅制度、金融制度等領域全面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并在國企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稅收制度和金融體制改革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主要表現為:
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主要抓手推進基本經濟制度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也是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著力點。
2015年以來,以《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為標志,國企改革“四梁八柱”的改革框架體系逐步完善,四項改革試點、十項改革試點、“雙百行動”等國企改革試點工作陸續推進,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尤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選人用人、員工激勵約束等方面效果顯著。
行政體制方面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
2017年3月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上,李總理提出全面實行清單管理制度,制定國務院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擴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試點,減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權,增加市場的自主選擇權。
次年3月,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提交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對國務院部門進行調整,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以提升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
財政稅收方面
通過推進財政預算制度的改革,完善我國財政管理體系,提升政府財政透明度,為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提供重要保障。同時,推進營改增、個人所得稅等稅收制度改革,提升稅收制度的合理化,降低企業和個人稅收負擔,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金融體制改革方面,以加快金融對外開放程度
實現金融體制與國際接軌為主要方向,一方面,大幅放寬外資進入金融業投資限制,放開國外資本投資國內金融機構的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等;另一方面,推動“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滬倫通”、科創板等相繼落地,實現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的全面接軌。
二、十四五發展態勢前瞻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面臨更為復雜的發展環境,全球經濟維持低速增長,貿易摩擦增加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而中國自身經濟轉型也將帶來全球經濟格局的巨大變化,這些都將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全球經濟維持低速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開始穩步復蘇,尤其是美國經濟,2018年GDP增速達2.9%,為近3年最高。但根據IMF的評估,目前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接近潛在增長水平,在巨大的產業技術變革出現之前,未來五年全球經濟將繼續保持低速增長,增長速度在3.5%左右,其中新興市場經濟增速在4.5%~4.8%左右,而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將進一步下滑到1.5%左右。
全球將繼續維持較低利率水平
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復蘇,失業率下降,美聯儲自2015年12月進入新一輪加息周期,到2018年12月,利率水平提升到2.25%~2.50%之間,距離2006年的高點仍有2.5個百分點的距離。但進入2019年以后,美國經濟增長開始出現疲態,加上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美國經濟數據表現不及預期,今年8月,美聯儲宣布了近五年來的第一次降息,考慮美國保持經濟增長的需要,美國在未來將保持低利率態勢,進而驅動全球維持在低利率水平。
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與中美貿易摩擦將加速全球產業分工格局變動
近年來發達國家開始實施制造業回流,以G7國家為例,其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從2014年的-1.25%提升到2018年的0.52%,并預期在未來五年保持穩定提升,制造業回流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美國國際貿易賬戶改善最為明顯,2018年貿易順差占GDP比重達到1.07%,并預計在未來五年維持在1%以上。
發達國家制造業逐步回遷,以及高端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將帶動發達國家制造業新一輪產業升級,對后發國家產業升級造成壓力,通過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產業升級模式不可持續。
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將加速紡織、日用品制造等低端制造加快向東南亞和南亞地區轉移。而且在美國實施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通過技術收購實現產業升級的模式不可持續,倒逼中國加強技術研發投入。這些都要求中國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構建內生性發展動力。
按照黨的十九大規劃,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要求從經濟、政治、文化、民生社會、生態五大方面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十四五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兩步走的開局階段,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作用。而隨著十三五經濟調結構的基本完成,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將進入補短板、促改革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總體發展態勢方面,增長速度將進一步放緩,但發展質量將顯著提升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增長速度下降是必然趨勢,據IMF預測,在十四五期間中國GDP增速將進一步下滑到5.5%左右(見圖10),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將顯著提升。
主要表現為消費將進一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如高技術制造業2018年增加值為42417億元,占規模工業產值增加值比重13.9%),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逐步得到改善。
創新發展方面,補短板將是十四五期間最為迫切的主題
中美貿易戰凸顯了中國產業核心環節缺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而從我國技術服務對外貿易情況來看,中國技術服務逆差規模呈現擴大態勢,2018年達到300億美元(圖13),顯示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很高。而且中國部分領域核心零部件,如工業機器人減速器、伺服電機、集成電路芯片等關鍵環節,高度依賴進口。
為了提升我國產業發展的安全度,降低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十四五期間,加快補全產業短板將是我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社會發展方面,城鎮化進程減緩,城市擴張階段基本完成,區域競爭增長轉入存量人口爭奪。
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9.58%,較2017年提升1.02個百分點,但比過去10年1.2個百分點增速有所下降,而且中國城區面積經過2015、2016年的快速增長后,2017年開始擴張開始減緩。
與此同時,中國逐步進入老齡社會,2018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1.9%,較2009年增長3.5個百分點,適齡勞動人口(15~65歲)自2013到達峰值后,逐步下降,人口紅利逐步消失。
未來區域競爭將進入存量人口爭奪階段,廣東、浙江、山東、安徽的等人口增長大省,將大概率保持較強的經濟增長態勢。
而城市發展,將從建設擴張階段進入完善城市運營與公共服務階段,為了增強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需要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優化城市環境,發展主導產業,補全公共服務短板、實現財富聚集。
區域平衡發展方面,十四五將是主要區域發展戰略落實推進的關鍵時期
十三五時期,國家確立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區域平衡、鄉村振興、軍民融合、可持續發展七大發展戰略。
而從十三五時期出臺的長期戰略規劃文件可以看出,聚焦區域平衡發展領域的規劃文件最為突出,京津冀、成渝地區、中部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以及長三角等地區都出臺了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規劃綱要,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中國進一步融合世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一次重大實驗,將成為十四五時期我國區域發展焦點所在。
三、結語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經歷從“穩增長”到“調結構”的轉變,并明確了高質量發展的發展方向,為十四五的發展構建了良好的基礎。
但需要看清的是,我國經濟發展仍存在較大問題,創新能力不足,核心環節缺失,城鄉差異和區域差異較大,這些都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十四五時期,圍繞上述問題,從經濟、產業、社會等多個方面推進補短板工作,促進我國經濟平衡充分發展將是主要工作與主題。